付庄遗址:5000年文明熠熠生辉__新闻频道——漯河网-漯河市委、市政府唯一重点新闻门户网

付庄遗址:5000年文明熠熠生辉

来源:漯河日报 时间:2023-04-26 09:27:00 点击: 今日评论:

 
图为桧圣台寺一角。
    文/图 记者 齐国霞
    古槐村中立,沙河绕村流。位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姬石镇西北隅的付庄村,是一个历史厚重的文化名村。这里有具有5000年历史的付庄遗址,曾是郾子国故地,还是春秋霸主们的会盟之地……一个个历史遗存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峥嵘和岁月的悠长。早在1963年,付庄遗址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遗址,千年文明根脉
    4月25日一大早,记者站在付庄村村口放眼望去,田地里麦子抽穗,油菜成荚;村庄内鸟语花香,小楼鳞次栉比。付庄村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阡陌纵横的田野里,沐浴着阳光,浸润着风雨。
    在付庄村党支部书记付军超的指引下,记者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赵永胜向村东北方向走约200米,就看到一片地势渐高的岗地,历史悠久的付庄遗址就隐藏在岗地之下。岗地最高处的中心位置,坐落着红墙蓝瓦、松柏掩映的桧圣台寺。
    付庄遗址南侧的小路旁,有一块醒目的石碑,正面刻着“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付庄遗址”字样,还刻有河南省人民政府1963年公布、漯河市召陵区人民政府2006年11月立的相关信息。石碑的背面,是付庄遗址简介。付庄遗址南北长250米,东西宽250米。这里曾出土石器、骨器、陶器等,属龙山文化遗址,是春秋时期蔡侯和邓侯会盟的地方,后人称这里为“会成台”“会胜台”“桧圣台”。
    桧圣台寺曾经改建成学校,所以遗址保护范围为桧圣台学校旧址也就是现在的桧圣台寺东150米、西160米、南110米、北190米。同时,有关部门还专门划定建设控制带,自保护范围沿线再向西、向南、向北各扩100米,向东则延伸到高速公路边缘。
    赵永胜说,付庄遗址高出周围地面3米左右,遗址文化层很厚。当年挖掘出土的石器有镞、刀、锛、斧、铲和钻头等,还有骨鱼钩、蚌镰等;陶器有泥质红陶、黑陶及夹砂灰陶,饰绳纹、蓝纹和方格纹,器形有钵、豆、盆、瓮、罐、壶等,属重要的龙山文化聚落遗址。
    “付庄遗址面积很大,也许我们现在站的下面就有历史遗存。”付军超笑着说。
    在付庄村东侧,京港澳高速公路如一条巨龙蜿蜒而过。2008年秋,京港澳高速公路加宽施工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高速公路加宽占压区进行了发掘。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东壕有12层,深3.5米。壕内堆积主要为灰黑色淤土,内有烧土颗粒、陶片,还有很多螺壳。
    “付庄遗址是极为罕见的环壕聚落,壕内堆积主要为灰色淤泥,也是典型的堌堆聚落。先民长期生活在这种面积不大的环壕范围内,文化层十分深厚,其历史已长达5000年。”赵永胜说,这里是龙山文化遗存较为丰富的地方,对研究龙山文化及向夏文化的过渡具有一定的价值,对研究该阶段文化的地域特征及文化交流等诸多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赵永胜介绍,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付庄遗址可能就是嘉靖《郾城县志》记载的“郾子国”旧址。明代《正字通》一书中记载:“郾子国故地,今为开封府许州郾城县。”明嘉靖《郾城县志》称:“县东有遗址。”郾子国与周边凌云台、化身台、邓襄台、召陵等在当时形成了一个城市群。这也说明5000年前这里相当繁华,是中原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
    诸侯会盟,留下千古佳话
    远远望去,阳光照耀下的桧圣台寺,庙宇楼阁光彩夺目。
    走进桧圣台寺,一座座红墙蓝瓦、飞檐斗拱的仿古建筑,被分别冠以点将台、城隍殿、安阳宫等名字。院内苍松翠柏点缀,香炉青烟袅袅。
    付军超告诉记者,桧圣台相传是春秋时期最大规模的一次诸侯会盟所在地。当时为了讨伐楚国,晋文公约会18国诸侯在此地会盟,史称“召陵之盟”。后来,有人在此台上兴建了一座规模很大的寺院。新中国成立后,寺院被改成一所学校,学校迁走后又恢复为寺院。
    赵永胜查阅《春秋》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春秋左传二·桓公》记载:“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杞侯归,乃谋伐之。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九月,入杞,讨不敬也。”《春秋左传》一书中也记载了楚国对中原诸侯国的威胁。简王四年,郑伯会楚人于邓。赵永胜认为,桧圣台应是“蔡侯、郑伯会于邓”伐楚之处。
    乾隆年间,郾城县令傅豫在《郾城县志》中亦云:“会成台县东二十里许,古志蔡侯、郑伯、邓侯为会之地,非是邓蔡邑,非邓国。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盖蔡郑会所也。重修会成台报恩寺碑记:清杨焜撰。台在召陵寨西六里许,曰‘会成’,一名‘会胜’,一名‘桧樫’。”
    如今的桧圣台,仍然为许多文人雅士所喜爱。
    脚踏历史故地,遥想当年盛景,我市退休教师、中华美学学会会员曹东亮有感而发,欣然作《会胜台赋》:召陵岗下,沙河岸边,兀然两座高台,名曰会胜台;台前有一方良田沃土,几丛茂林修竹,养育三千人口……此乃付庄,为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南迁付家儿女,依台安居乐业之地……
    在付庄村会议室,收藏着一幅名为《溵水新梦》的国画,作者是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张帆。画作中大槐树、沙河、召陵岗、航运、码头等布局巧妙,河面上船只往来,景色优美。
    付家埠渡口,见证历史荣光
    从付庄村向西走约500米,就是奔腾而过的沙河。站在河堤向对岸望去,繁忙的漯河港内,岸上货物堆积,多台大型吊车正把货物吊送到河道内停泊的船只上。满载各种货物的货船顺流东去,通江达海。
    “这里以前就是渡口,而且历史悠久。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渡口逐渐被废弃,但付家埠渡口是很多人熟知的。”付军超对记者说。
    赵永胜介绍,《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黄初六年(225)三月,“行幸召陵,通讨虏渠”。曹丕亲临召陵西修建讨虏渠,连通古代汝、颍两水,后形成沙河。《旧唐书·卷十五·本纪》记载,元和十一年,吴元济造反,唐宪宗用兵蔡州时,曾把江、淮的米、茭,从淮河经颍水运到郾城。“初置颍水运使。运扬子院米,自淮阴溯流至寿州,四十里入颍口,又溯流至颍州沈丘界,五百里至于项城,又溯流五百里入溵河,又三百里输于郾城。得米五十万石,茭一千五百万束。省汴运七万六千贯。”可见,当时郾城是水运必经之路,是当时漕运的备用路线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付家埠渡口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奔流不息的沙河见证着岁月的更替,也见证了付家埠渡口的兴盛与衰败。沙河是一条通航历史悠久的天然河流,曾是著名的南北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两岸之间人员来往频繁,明、清两代都在付庄村西设置付家埠渡口,是当时郾城县较大的渡口。
    1906年,京汉铁路建成通车,漯河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旱码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舞阳马湾拦河闸和周口拦河闸相继建成且均未设船闸,辉煌了2000多年的漯河航运从此趋于消亡。曾经繁忙的付家埠渡口也逐渐沉寂,最终被时代所抛弃。如今,在曾经的付家埠渡口对岸,建成了一座现代化新港口——漯河港。漯河港的建成,将再现“付家埠渡口”的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姬石镇镇长宋广辉说,“文化是我们的根与魂,我们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付庄村历史悠久、遗存丰厚、环境优美,我们将利用村里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新农村建设,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把付庄村打造成历史文化名村。”
    宋广辉告诉记者,下一步,付庄村计划深度挖掘付庄遗址、桧圣台、付家埠渡口等历史文化资源,先建一座能够反映农耕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村史馆,再按规划打造相关旅游景点,吸引八方游客来体验农耕文化,畅游乡村,让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付庄村走进公众视野,从而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责编:瘦马 编审:陈向党  终审:汪中东
 
  
  • 2023漯河龙舟公开赛 将为市民献上一场精彩的水上盛宴

  • “项目为王”赋能食品名城高质量发展 ——我市深入推进“三个一批”“万人助万企”活动综述

  • 校园双选会 “春招”暖意浓

  • 创建为民 办好民生实事 ——漯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上)

  • 秦保强在调研创文工作时强调 拉高标杆 抓细抓实 以优异成绩 引领建设更有品质更有温度的幸福之城

  • 1
  • 2
  • 3
  • 4
  • 5

最新 / 新闻

一周 / 新闻排行



主办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宣传部 漯河市互联网新闻中心 承办:漯河市广播电视台  豫ICP备05017908 
Copyright © 2000 - 2012 LUOH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网 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