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生产的变与不变__新闻频道——漯河网-漯河市委、市政府唯一重点新闻门户网

“三夏”生产的变与不变

来源:漯河日报 时间:2022-06-01 10:04:00 点击: 今日评论:

 
 
5月29日上午,召陵区万金镇李庄村麦收现场。
    文/图 记者 王建军
    “三夏”大忙时节,记者深入召陵区部分麦收、夏播现场采访,看到的是一派抢收抢种的繁忙景象,听到的是机器的轰鸣声和庆贺丰收的欢声笑语。然而,让记者印象最深刻的应是“三夏”生产的变与不变。
    更科学更高效更省劲
    ——“三夏”生产喜人之变
    “今年的收成还不错,每亩地能合到1300斤。”5月29日上午,在召陵区万金镇李庄村麦收现场,看着金黄的麦子从联合收割机仓里倾泻而出,村民徐大会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因这块地是由废旧砖窑厂改造而来的复耕地,地势低洼,加上去年秋天雨水多、小麦晚播了几天,他原本对产量没抱太大希望。“多亏镇里的技术员给俺推荐了晚播小麦品种,提高了播种量,俺才有这么好的收成。”“看来,干啥都得讲科学。”“科学种田,就是中!”一席话引得周围人频频点头。
   春争日,夏争时。同一时间,同村的李舍妮一家,正在给刚播种完的玉米地浇水。“现在浇水真方便,一刷卡,扯上管子就能浇了,再不用跟别家抢井了。”李舍妮告诉记者。她所说的刷卡浇水设施,是高标准农田的标配。近年来,召陵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工程,把这片废弃的砖窑厂变成了高标准农田,把刷卡浇水的水利设施修到田间地头,让农民尽享便利。
   “现在过麦口,真省劲儿。收割、播种全靠机器,连玉米种子、化肥都有人送到田间地头。”谈及如今“三夏”的感受,年近80岁的赛闵老人感受颇深。今年“三夏”,她没有让在城里食品厂上班的儿子、儿媳请假。“收粮、卖粮、种玉米,我一个人就能照顾过来。等晚上儿子儿媳下班回来,趁凉快浇一遍水,今年的麦口就算过完了。”赛闵说。
    惜粮如金 爱地如命
    ——对土地不变的深厚感情
    “王英叔,下一家该轮到俺了吧?俺家的种子、化肥都拉过来半天了。”在李庄村夏播现场,机手王英格外受村民欢迎。大家都说,经他播种的玉米,成活率高、出苗齐整,产量有保证。
    “秘诀就是用心。现在的机器这么先进,行距、株距、下种速度都可以调控,只要不急,按着技术要领走,播种效果就一定差不了。”老实本分的王英话虽然不多,却让记者感受到了他对土地、对粮食的深厚感情。
    细品着王英朴实的话语,站在广袤的土地上放眼望去,记者发现,已经收割过的地块里,仍能见到拾麦穗老人的身影;地头、水井旁等机器播种不到的地方,农民用手细心播种下一粒粒种子……
    良种的普及、农田水利设施的便利、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这些喜人的变化,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那些一丝不苟播种的身影、顶着烈日捡拾麦穗的身影、抢收抢种的身影,折射出的是广大农民对粮食、对土地不变的深厚感情。
责编:瘦马 
  • 秦保强在调研创文工作时强调 拉高标杆 抓细抓实 以优异成绩 引领建设更有品质更有温度的幸福之城

  • 多向发力激发市场活力 ——我市开展2023年“提振消费信心”消费体察活动侧记

  •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漯河 探访许慎文化园贾湖遗址

  • 打造“好人之城” 引领文明新风

  • 奋力打造创新之城

  • 1
  • 2
  • 3
  • 4
  • 5

最新 / 新闻

一周 / 新闻排行



主办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宣传部 漯河市互联网新闻中心 承办:漯河市广播电视台  豫ICP备05017908 
Copyright © 2000 - 2012 LUOH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网 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117号